元宇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元宇宙项目 > 元宇宙推广

元宇宙推广

元宇宙哲学范畴

2022-03-15元宇宙推广
元宇宙哲学范畴

  在一个有着长长通道的洞穴里,有一些面朝洞穴墙壁坐着的囚徒。他们被束缚着不能转身,只能看着墙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焰和这些人中间有一道矮墙,另一些人躲在矮墙后面操作着木偶和其他的物件。这些木偶被操纵着舞动,但从不发出声音。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洞穴后壁上来回移动的影子,他们一直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中的事物。

  科学技术在探索世界的路上,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先前的局限,被新的世界“震碎三观”。当哥白尼认为日心说才是天文学基础的时候,他遭到了教会的赶尽杀绝。但就是这个在当时看来疯狂的“新看法”却在后世颠覆了科学被教会控制态势,后来引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科学。

  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预示着新的时代,但时代的进步并不只能靠某一领域的新发现。马克思在历史唯物观洞察到了这点,他认为,时代的进步是个人与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顾历史,纵观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引领时代大爆炸的“黑科技“总是早于时代诞生很多年。科技总是相互交织的,如若在协作中缺了一环,那么整体就永远不可能存在。例如在今天,我们能横跨万里远洋捕鱼,若只有高超的航海术却没有冷链技术处理渔获,那么捕捞便毫无意义。

  今天,元宇宙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但仅仅是它不成熟所露出的一瞥,便以足够窥到其内部好似有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令资本和学界为之痴狂。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甚多,在一票投机者炒作之下,普罗大众对元宇宙的认识隔了层层面纱。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有什么等等元宇宙哲学问题的厘清便显得愈发重要。

  缸中之脑假想——生活在虚拟世界,会迷失自我吗?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一个人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你如何能确定自己不是身处这种情况呢?

  这个疯狂的假想在电影《黑客帝国》里面有着精彩的呈现。在《黑客帝国》的世界中,AI将人类放置在营养液中,使人类以为自己生活在现实世界。人类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各种场景皆是AI伪造的。那么在元宇宙即将到来的未来,我们又如何能分清现实和从中脱离呢?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提供一个答案:缸中之脑不存在。因为要操控和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那首先需要的是有完整且流畅运行的一套关于现实运作的法则。这个法则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metaphysics,即形而上学。该词是由meta(在某之前或超越于之上)和physics(物理学)两个词汇拼接而来。

  形而上学旨在研究物体和现象关于来源的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什么会有东西存在。但对生活世界进行缸中之脑假设的结果会直接导致无限的怀疑论。即我的世界如果是被模拟的,但模拟我的人怎么知道他的世界不是被模拟的呢?

  对此,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其去思考无穷多的世界相互“嵌套“,不如悬置现象背后的本体,直接从现象直观入手。由此,刚才的命题便转化成为了一个新的命题:一个整全的秩序会创生一个世界。

  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世界的物质是由这个秩序规定所创生的。而这代表着不论对任何一个物质进行研究,到最后会发现它只不过是法则在空间的体现。那便是说,在空间里面只有法则,物质本身不存在,甚至空间本身也是法则规定的结果。

  如此一来,如果所有事物都是有这个法则规定才能存在的话,那么法则要不要规定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法则需要规定自己的存在,那么法则=法则的规定就不成立了。因为法则自己不能解释自己是什么的问题,法则必须要通过规定其他才能实现自己。如此一来,整全的世界法则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缸中之脑也就被破解了。那么反过来,如何能确定自己不是缸中的那个“脑“呢?那更简单了。在计算机编程中,虽然会存在冗余的代码,但是在任何一个程序的呈现和运行方式的背后都一定由背后的规则所决定。

  这意味着在这个系统环境下的所有表现(自然现象、语词等)都可以找到其“诞生”的元规则。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任何现象进行反向编码的密码学操作是可行的,并且编码出来的元规则可以相互联动并根据不同推导方式生成新的表达。

  这个系统在上世纪20年代,数学家希尔伯希望在数学中建立一组公理体系,使一切数学命题原则上都可由此经有限步推定真伪,这叫做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希尔伯特还要求公理体系保持“独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独立的,使公理系统尽可能的简洁)和“无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从公理系统导出矛盾)。

  但是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的不完备定理直接给这种构想“扣上了棺材板“。简单来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指出:不能发现一个万能的公理系统能够证明一切数学真理,而不能证明任何谬误。

  在2002年8月17日,霍金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认为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推测也正是基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意识到现实与规则之间的裂隙,我们就能判定自己不是那个在缸中的“脑”。元宇宙会诞生真正的AI吗?AI是对人的模拟,还是人类的超越?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答案是两者皆不。在今天,AI本质上还是“做题机器人”。AI的诞生要归功于现代公认的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他在1936年发表的《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中,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逻辑上为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开创了理论先河。

  另一篇论文《机器能思考吗》对AI的探讨则更为直接。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实验方法——图灵测试。随后,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在之后的十余年内,研究者们开始广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第一批瞩目的成就。在这研究的浪潮下,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4年,第一个聊天机器人也诞生了。但AI在设计思路上经历了行为主义(输入命令控制反馈)、符号逻辑主义(利用符号运算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和直到今天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利用大量数据让系统自动拟合出最符合结果的模型),本质仍然是不同类型的图灵机。

  图灵机是一个虚拟的机器,它可以模拟计算机的任何算法。假设有一个长度无限的纸带,纸带上面的每个格子是空白的,但是可以读写数据,以此来模拟计算机内存。在纸带的上方有一个能够识别数据和做出反应的机器。机器只能写0和1,或者什么也不写。

  这个机器有一个探头,这个头可以移动到每一个空格上。根据探头看到的数据不同,机器可以做出三种操作。读空格的数据、编辑数据、移动纸带然后识别旁边的格子。机器首先会读取下面的数据,写一个新数据,然后根据指令移动纸带向左或者向右,然后继续重复重复这个过程。这就是一个包含三个信号的图灵机。

图片

文章评论